close

那天無意間看到踏輕鍋物的介紹,特別是這道蝦黃厚薑母鴨,光是名字就讓我瞬間動心。薑母鴨本來就是冬天的經典鍋物,但加上蝦黃這個「點睛之筆」,光用想像的就能感受到湯頭的濃郁層次。

回家後,我立刻跟老公分享相關照片,眼神透出期待的目光,以及我想要吃這個的語氣,我老公聽完,沒等我說完就笑著點頭,說:「買都買,趕快入手一包回來試試!」於是,我們決定這週末就在家裡煮上一鍋蝦黃厚薑母鴨,好好犒賞自己,也順便享受一下那種餐廳級的美味暖湯。

說真的一打開踏輕的蝦黃厚薑母鴨調理包,我第一眼就被它的「份量」給震撼到了!這薑母鴨的尺寸完全不手軟,鴨肉塊頭飽滿又扎實,讓人不禁感嘆這實在是太有誠意了!光是看著這一大包滿滿的食材,就彷彿能感受到濃厚的湯底與鮮嫩的肉質即將在鍋中綻放出完美的風味。更讓我驚喜的是,裡頭不只有厚實的鴨肉,還能看到微微蝦黃的點綴,這樣的組合根本就是對「進補」和「美味」的雙重感受啊!

踏輕蝦黃厚薑母鴨肉質多汁評價 》讓冬季聚餐更有味道,小家庭餐

這邊要來講一下蝦黃厚薑母鴨的細心之處,除了它的美味與便利吸引我之外,最讓我安心的就是他們特別用心的食材選擇——這鍋裡絕對 沒有鴨頭、鴨脖子、鴨屁股 這三個部位,吃起來更健康、更放心。

首先是鴨頭,雖然有些人覺得鴨頭的肉質特別,但實際上它的脂肪和膽固醇含量較高,吃多了容易讓血脂飆升,對心血管健康造成負擔。而且某些鴨頭還可能因環境因素累積重金屬殘留,這點總讓我有些顧慮。所以,踏輕選擇直接不加入鴨頭,讓人吃得更無負擔,也避免了這些健康疑慮。

再來是鴨脖子,它是淋巴和毒素容易累積的部位,儘管烹煮可以減少風險,但想到代謝廢物可能殘留,還是讓我有點擔心。而市場上有些鴨脖子產品經過過度加工,添加了大量鹽分和香料,吃多了對腎臟和心血管也不好。所以這次看到踏輕的薑母鴨完全避開了這個部位,真的讓我吃得更安心。

最後是鴨屁股,它雖然脂香四溢,但其實是脂肪含量最高的部位之一,長期攝取容易導致肥胖和血脂異常,甚至增加脂肪肝風險。而尾脂腺本身還可能殘留油脂分泌的代謝廢物,光是想到這些,我就會打消念頭。踏輕直接將這部分剔除,讓湯頭和肉質的品質更純粹,吃起來一點都不油膩。

踏輕蝦黃厚薑母鴨 真正做到了把「美味」與「健康」結合在一起,選用優質鴨肉部位,讓人不必擔心吃進多餘的脂肪或潛在的健康風險。

說了這麼多,就要看我老公下廚的英姿啦

踏輕蝦黃厚薑母鴨肉質多汁評價 》讓冬季聚餐更有味道,小家庭餐

說真的,鍋子已經是我們家最大的,還是裝不下,實在誇張的大,但….總是覺得有什麼地方怪怪的…以及不安感…

踏輕蝦黃厚薑母鴨肉質多汁評價 》讓冬季聚餐更有味道,小家庭餐

老大,你要退冰後再煮啊,一整隻結凍去煮,要煮到明年嗎…..

我先生也太天兵了,以為這樣煮就可以了,結果我看了後面的說明,踏輕特別強調,退冰後,再將整隻鴨分解,再放到鍋子裡煮,看他手忙腳亂的樣子

實在很無言啊,結果我們把整隻鴨重新拿起來,放到砧板上,用菜刀慢慢剁,光是搞這隻鴨,就搞了40分鐘,重點是還沒下鍋喔…

所以使用說明真的要看仔細啊,不然會花很多前置作業時間啊…

踏輕蝦黃厚薑母鴨肉質多汁評價 》讓冬季聚餐更有味道,小家庭餐

歷經千辛萬苦,終於把整隻鴨放進去了,這時候,薑母鴨的味道才真正的散發出來,實在太香了,當蝦黃厚薑母鴨在鍋中緩緩滾開時,香味瞬間四溢,讓整個空間都彷彿被一層暖意包裹。

薑母的辛香最先竄入鼻尖,那股溫暖又帶著微微辣感的薑香,細膩而不嗆,彷彿冬天裡的一把火,讓人瞬間感到全身舒暢。緊接著,蝦黃的鮮甜香氣悄悄滲透出來,帶著一絲大海的清新與濃郁的海鮮風味,與薑母香交織在一起,完美平衡了整體的香氣層次。

湯頭翻滾間,鴨肉的獨特肉香也逐漸融入其中,帶出一種濃郁卻不膩口的溫潤香氣。這種香味不像一般火鍋那麼厚重,而是多了一分自然的清甜與深邃的層次,讓人忍不住深吸一口氣,感受這撲鼻而來的幸福感。光是聞著,就能想像那一口湯頭滑入口中時,薑的辛、蝦黃的鮮、鴨肉的甘,三者在舌尖綻放的美妙滋味。

踏輕蝦黃厚薑母鴨肉質多汁評價 》讓冬季聚餐更有味道,小家庭餐

有了蝦黃厚薑母鴨這鍋主角,當然少不了一些完美搭配的配料,讓整體風味更上一層樓!我跟先生精心準備了這些必備的食材,讓每一口都更加豐富有層次。

高麗菜
高麗菜是鍋物的靈魂之一!放入滾燙的湯頭裡,吸飽了薑母鴨的湯汁後,入口帶著清甜的口感,完美中和了薑母與蝦黃的濃郁,吃起來爽口又解膩,讓人忍不住多吃幾口。

茼蒿
茼蒿特有的香氣和柔軟的口感,放進鍋裡煮一下,就能吸附湯底的精華。它的草本香氣與薑母鴨的辛香形成一種微妙的平衡,讓這鍋湯更加清新、不膩口。

魚餃
魚餃煮進湯裡後,外皮軟Q滑嫩,內餡魚漿吸滿了濃郁的薑母湯汁,每一口都帶著海鮮的鮮甜與湯底的層次感,成為這鍋裡的小驚喜。

燕餃
燕餃則是鍋物裡不可缺少的經典配角!咬開後,肉餡的鮮香與湯頭結合,滿口都是濃郁的幸福感。外皮吸湯的口感特別討喜,讓整體味道更有層次。

玉米筍
最後,玉米筍是這鍋裡的點睛之筆,帶著清甜與脆口的口感,不僅增加了湯底的甘甜風味,也讓整鍋料理更清爽、均衡。

這些配料和蝦黃厚薑母鴨堪稱絕配,每一種都吸飽了湯頭的精華,讓人吃起來既滿足又驚艷。大自然的鮮甜、海鮮的濃郁和薑母的辛香在這鍋中融合得剛剛好,讓這一餐充滿了豐富的味覺層次與幸福感!

踏輕蝦黃厚薑母鴨肉質多汁評價 》讓冬季聚餐更有味道,小家庭餐

吃火鍋啊,最重要的就是那份開開心心的幸福氛圍。想像一下,寒冷的夜晚,一鍋熱騰騰的踏輕蝦黃厚薑母鴨在餐桌上冒著香氣,夾著自己喜歡的魚餃和玉米筍;另一邊,吃著煮好的高麗菜,配合湯底的辛香與鮮甜,在家裡緩緩飄散,然後坐在沙發追劇,簡直太完美啦。

踏輕鍋物,就是為了這樣的幸福時刻而存在。簡單調理、不費時間,卻能讓小家庭的餐桌瞬間升級為一場高級的美味饗宴。每一口都能品嚐到薑母的辛香、蝦黃的鮮甜,以及滿滿的愛與溫馨。

無論是平日的小確幸,還是週末的歡聚時光,踏輕鍋物都能輕鬆拉近彼此的距離,讓每個家庭成員都吃得滿足、笑得開心。

讓我們圍在餐桌前,享受那一鍋熱氣蒸騰的幸福滋味吧!選擇踏輕蝦黃厚薑母鴨,讓愛與美味在你的小家庭中溫暖流動吧!

踏輕鍋物線上購物網站:

https://donzdonz.com/COMPLEX/PEPPERDUCK

 

踏輕蝦黃厚薑母鴨鍋物鍋物搭配寒冷的天氣,最能讓人感到幸福的,莫過於和家人圍坐在一起,享受一鍋熱騰騰的火鍋。這不僅是一頓飯,更是一份家的溫度。而踏輕的蝦黃厚薑母鴨,就是為這樣的小家庭幸福時光而生,讓你在家輕輕鬆鬆,也能煮出餐廳級的美味料理,讓每個人都吃得滿足、笑得開心。

踏輕蝦黃厚薑母鴨的調理包,從開封的那一刻起,就讓人充滿期待。份量十足的鴨肉厚實飽滿,光看著就覺得滿足。湯底中融入了細膩的薑香,微微的辛辣暖胃又暖心;而特別加入的蝦黃,將鮮美的海味巧妙地融入其中,讓湯頭更顯層次,喝一口便能感受到濃郁的精華在味蕾間綻放。這樣的滋味,不只是一道料理,更是寒冬裡帶給全家人滿滿幸福感的「暖心良方」。踏輕蝦黃厚薑母鴨口感如何形容

對於忙碌的小家庭來說,踏輕的蝦黃厚薑母鴨更是完美的選擇。不需費時準備繁瑣的食材,也不用擔心料理技巧,只要將調理包放入鍋中加熱,讓湯底慢慢滾開,整間屋子立刻飄滿誘人的香氣。接著準備一些簡單的配料:高麗菜的清甜、茼蒿的草本香氣、魚餃和燕餃的軟Q鮮美,再加上玉米筍的脆口清甜,每一種都能完美吸附湯頭的精華,讓這一鍋滋味更豐富、更滿足。踏輕蝦黃厚薑母鴨鍋物火鍋調理包

當大家圍坐在餐桌旁,熱氣騰騰的鍋物一口接著一口,孩子開心地夾著魚餃,邊笑邊說「好好吃!」;伴侶輕輕地將煮好的高麗菜夾到你的碗裡,說著:「你最喜歡這個,快多吃一點!」這樣的畫面,簡單卻充滿溫馨,讓整個家的氛圍都被幸福填滿。踏輕蝦黃厚薑母鴨,不只是單純的火鍋料理,而是讓家人凝聚在一起的美味橋樑。踏輕蝦黃厚薑母鴨鍋物必備食材

選擇踏輕蝦黃厚薑母鴨,讓每一頓飯都能成為全家人的幸福時光。無論是週末的小確幸,還是平日裡的慰勞,只要有這鍋美味上桌,寒冷的天氣也能變得溫暖而有滋味。在家輕鬆品嚐高品質的鍋物,既省時又美味,讓你的家人感受到來自你滿滿的愛與用心。踏輕蝦黃厚薑母鴨湯頭香氣感受

這個冬天,別讓忙碌打亂你和家人享受幸福的時光。讓踏輕蝦黃厚薑母鴨陪伴你的每一頓餐桌時光,讓家的味道變得更豐盛、更溫暖!現在就為小家庭準備這一鍋,開啟你們的幸福饗宴吧!踏輕蝦黃厚薑母鴨湯底適合冬天

汪曾祺在《冬天》里回憶過家鄉的燈火:“天冷了,堂屋里上了槅子……上了槅子,顯得嚴緊、安適,好像生活中多了一層保護。家人閑坐,燈火可親。” 在汪老的筆下,那句“家人閑坐,燈火可親”,如粗紋小方桌上,擺放的一碟小鮮,細品,特別有味。 燈火有味,尤其是旅途上,那些珊然燈火是不能忘卻的,有大味。 我想起若干年前,寂靜而寥遠的俄羅斯西伯利亞曠野,在一條河流的轉彎處,作家柯羅連科坐在一條船上,“發現前方黑蒙蒙的群山腳下閃現出一星燈光。”船夫漠然的表情告訴他,其實路途還很遠哩。 有味的燈火,是生活的隱喻,照亮腳下的路,走了好半天,都不曾靠近。 我亦有過類似的經歷,那是某個暮春,從海上去大連。暮色四合的渤海灣,夕陽沉到海平線下面去了,這時候,有一艘渡輪,從對面駛來,在海面上灑下柔和的光。我知道,其實那條船,離我們還很遠,海天之間隔著一段距離。 暗夜中,一簇跳躍著少年燈,是一叢燈花彌散開來的淡淡光暈。 冰心的《小橘燈》中,有一年冰心去歌樂山看望一位朋友,結果朋友不在,冰心就在鄉公所等她,遇到一位八九歲的小姑娘來打電話,為生病的媽媽叫醫生。冰心就順便去小姑娘家探望,買了幾個大紅橘,臨走時,小姑娘把大紅橘制作成了小橘燈送給冰心照路。那盞燈,亮在幽藍靜夜,是橘黃的,唯美而又清亮。 有些燈火,微微的,一星如豆,卻能夠在暗夜發出巨大的光亮。燈光的力量是穿透的。越暗夜而來,給曠野上的人一絲心靈慰藉。 若干年前,我曾陪父親在河邊捕魚,那是一條流向長江的河流。父親的扳罾,是用幾根粗大的毛竹捆扎。扳罾支在河流的一角,父親面對著網,默不作聲,守株待兔。這時候,我看到,遠處河對岸蘆葦叢中,那一盞忽明忽暗的風燈。 如果將燈火,用油彩敷衍成一幅畫,夜晚水面上移動的船只,船頭掛著一盞燈,魚兒看到光亮,就紛紛地游攏而來,畫中流涌著斑斕的光影——那是我多年前見到的,星星點點,眨巴著眼睛,太湖月色下的打魚船。 有時候,一個地方,留給人的最后印象,是一盞朦朧的燈。那一年,從武夷山返回,已是掌燈。隔著車窗,夜色迷濛中,我看到遠處群山蔚藍色天幕下勾勒出的一道遙遙天際線。許多年后,天游峰的攀爬、悠悠古茶道的尋幽、九曲十八彎漂流的經歷,漸漸淡忘了,只記住山里人家亮起的點點燈火,在分別的時刻,清幽世界向我們揮手道別。 兩個中年人的愛情,是站在山頂,遙看遠處城市的萬家燈火。 席慕容的文字中,心靈深處的喃喃自語,在經歷了人生的誤解、爭戰、離別和悲愁病苦之后,其中一個人相信,在“她走過來的這條長路上,在每一個轉折和每一處角落上,在她察覺得到和察覺不到的時刻里,都有朋友在默默地為她點起一盞燈火。” 這時候,光焰是溫暖的,看似微微弱弱,其實最適合兩個人,心的取暖。 “‘燈光’還很遙遠,所以只好繼續拼命地‘揮槳’。”有時候,想起柯羅連科說過的那句話,就覺得人在旅途,燈光在前,眼睛還是在尋找冷夜里,那一簇跳躍光焰的。 燈火有味,它與你相遇,又擦肩而過,是遠處的目標,讓人想到18歲的開始。 >>>更多美文:優秀散文

端午節臨近,泖田中的艾草已經揺曳生姿,生機勃發。我雖久居城區,但也能聞到隱隱約約的艾香。 艾草是多年生草本菊科植物,葉子呈橢圓形,有香氣,葉面是深綠色,反面生長著濃密的灰白色茸毛。每年大地回春,百草萌發時艾也跟著長苗,一簇簇一叢叢修長身子長滿田野隨處可見。它質樸而平凡,沒有奇特的造型,沒有鮮艷的花朵,也沒有像其他植物那樣嬌滴滴的翠綠,人們所鐘情的只是它鄉村田野中所積蓄的濃烈的芳香,在端午盛夏來臨時與菖蒲一起懸于門楣上驅邪避穢,守護平安。 “艾是個好物事”,我奶奶如是說。“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此話竟出自《孟子》,地處偏僻,缺少藥的鄉村,當然不知道孟子是何許人也,卻熟知“家中三年艾,郎中不用來”。大意是艾絨放置越陳治療保健的效果越好。記得每年端午節過后,奶奶把收割來的艾草曬干,捋下葉子。放篾籮里反復揉搓、過篩,將留下細細的艾絨裝進陶瓷罐置在陰涼干燥處。只要鄰舍隔壁誰家的老人皮膚瘙癢,誰家的青壯年皮開肉綻了,用艾絨泡水外清洗就會祛濕止癢康復;誰家孩子受涼驚風、女人小腹冷痛等,就用艾條熏灸。民間還流傳婦人產后和嬰兒用艾水洗澡的風俗,消毒殺菌。就是在夏天晚上納涼,防止蚊蟲叮咬,也點燃一根艾條裊裊婷婷,漂浮在眼前,艾絨燒紅處瞬間便是一抹銀色輕灰,其味細切沉穩,驅趕蚊蟲,睡個好覺。待我長大了才知曉,不是農村里人對艾草的虔誠,而是李時珍《本草綱目》的科學。 記得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農業學大寨時,給生產隊看鴨算得上是比較清閑的活,時間短暫,一旦肉鴨出售活就完成了。但在看鴨過程中,邊趕著鴨子邊可以在蠶豆菜花叢中看書,還可以收割到艾草,一天下來有兩大捆,用繩捆扎后擔回家放在場地上曬干,為奶奶制作艾絨派用場,這算得上是一舉多得的事。 看著堆放在場地上不起眼的艾草,實乃一種很內斂的草,外柔內剛,聯想到宋代文豪蘇軾曾描寫過艾草,說它雖不是主角,但與蘭相生相伴,有蘭的地方常會伴生艾,并詩云:“春蘭如美人,不采羞自獻。時聞風露香,蓬艾深不見。”言下之意,是艾掩蓋了蘭。殊不知艾在民間也是名氣過人,盡人皆知。艾性味辛、苦、溫,歸肝脾腎三位,有溫經止血的療效。 艾草不只屬于端午節,也不僅屬于民間,艾草還屬于《詩經》,屬于《史記》,“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那采集艾草的人,一日不見如隔三秋啊! 艾草雖不名貴,也不罕見,是真正屬于平民百姓的草,它的根深深扎在民間,扎在深厚的文化土壤里。  >>>更多美文:心情隨筆

收藏在冰箱里的母愛 文/張心杰 臘月初九,因心力衰竭,媽媽走了,壽終八十三。 從那一天起,全家人都處在撕裂心肺的傷痛和寒徹透骨的悲慟之中。忙亂之中都不知自己整天做了些什么,日子也不知是怎么過去的。緊接著,就到了年關,兄弟姐妹們分別從北京、南京等地再度返回,但并非為了團聚,而是因為思念。 年夜飯時,一切都是按照當地習俗進行,做祭品、擺鮮花、燒紙錢,然后才是吃年飯。沉香在一邊燃燒著,但愿升騰的縷縷青煙能把我們的哀思帶到天國那邊,捎去對母親、還有父親的深情眷念。就這樣,我們在深情眷念中過了一個悲痛的年。 等到外地居住和工作的家人陸續返回單位上班,我才靜下心來,想起應整理一下一度獨居的媽媽家里的一些雜物并搞搞衛生。 打開媽媽的冰箱,感覺實在是有些臟亂,氣味難聞,油漬斑斑,東西擺放雜亂無章。本來我是準備年前替她清理的,意外發生之后,也就根本沒心思做這件事了。 冰箱里食物放得比較多,我從冰箱冷藏室的最上層開始,移去物品,玻璃隔板上就有很多油污,且已經凝結很久。這是個雙門大容量冰箱,箱體很高。媽媽個子不高,年紀大了,手腳也不靈活了,況且放置超過她視線高度的食物,潑灑肯定是難免的。就是身體正常時,媽媽也難以自己清理這個高度的冰箱里的衛生,況且自去年底她一直拖著有病的身體,就更無法完成這件事了。 冰箱冷藏室里清理出來的大包小包的捆著緊緊的生的或熟的食物很多都是過期的,有些已經生霉變質了。這些食品不僅有媽媽不會加工的,也有一些“稀貴”的滋補食物,如海鮮和山珍等。這些都是在外地工作的兒女郵寄回來或節假日帶回來孝敬她老人家的。不會加工的食品,媽媽是不會輕易做的,怕做得不好,浪費了好食材,辜負了孩子們一片心意。那就放著吧,等兒女們回來,他們會加工,做好了大家一起吃。一些瓶罐裝的補品媽媽也不舍得吃,她總是想著不僅自己需要,還有個別孩子身體不太好,也需要補一補,留著吧。 可是,等到過年過節兒女們回來的時候,媽媽只知道將自己親手做出來的或精心備好的土貨、新鮮貨拿出來,以最大的量滿足孩子們的胃口。她只曉得讓孩子們多吃些鄉村里的新鮮綠色食品,只知道用這些食品給長期在城里吃人工制作食品的孩子們洗洗胃,哪里還顧得上冰箱里的“陳年舊貨”?哪里還記得起來當初在冰箱里留存那些貨物時的想法? 眼看著拿出來的大包小包一堆需要被清理的食物,我的眼前一片模糊。我哪里舍得扔掉它們,這哪是霉變食物,這分明是孩子們的一片孝心,這分明是媽媽殫精竭慮呵護我們兄弟姐妹成長的信仰和習慣呀! 冰箱冷凍室里一年四季始終有一種食物,那就是我最愛吃的土豬蹄子。平常媽媽聽說哪里殺了家養的豬,就想辦法買來豬蹄,去毛凈洗后放在冷凍室里,到了周五下午就燒好了,等著我過來吃。有時候因為有事周六沒過去,周日準有媽媽的電話,問我去哪里了,也不說讓我過來吃什么,而是叮囑注意安全,不能太過勞累。其實那做好的豬蹄她還是不舍得吃,又放進了冰箱里。 一層一層清理下來,兩個小時過去了。我感覺滿身心疲憊,兩眼都是淚。更讓我心塞的是,我每周都有幾天來看望媽媽,怎么就不曉得經常為媽媽清理一下冰箱,搞一下冰箱衛生,那也是為了媽媽的飲食健康呀。怎么就不能安下心來自己動手做一份拿手的好菜,或學著將冰箱里的“稀貴”食物烹飪出來親手端給媽媽,看著她笑盈盈地吃下呀。現在一切都遲了。不是媽媽沒有給我時間和機會,而是自己對媽媽的孝心遲到了。 媽媽走了,我陷入迷茫。我再也沒有機會讓她叫我去修補家什,再也沒有機會替她端茶倒水,再也沒有機會為她做一頓喜歡吃的飯菜,再也不能向她當面訴說工作和生活中的收獲和喜悅,再也不能在外地時打電話給她報個平安了。她永遠地走了,成為了我永遠的深深的思念。 母愛的溫度 文/包秀蘭 這一生中,母愛的溫度,最讓我刻骨銘心。 我出生那年,莫名其妙高燒到40℃,醫生懷疑是化膿性腦膜炎。但通過穿刺檢查,排除了這個可能,而高燒仍然不退,憑著經驗,醫生暗示母親,我的生命可能會很短暫,可以選擇放棄…… 在懷里緊緊抱著我,母親在想,真的沒有希望了嗎?既然生了下來,就要對孩子負責。母親當即把我抱回家,辭去了工作,一門心思地照顧我。母親回講著當年的那些往事,依然清晰如昨,“女兒得的是世界上罕見的脆骨癥,這種患兒能活到14歲就已經是奇跡了,而我有一種感覺,女兒一定有希望的!”正是為了這個信念,母親與我共同續寫了生命的奇跡。 小時候,每到冬季,我的體溫驟降,身體抽搐,母親的心一下子就沉到腳底板。“抽搐嚴重時,母親就給我加電褥子,還不停地加被子,一個不夠就再加一個、二個、三個……被子蓋了五六層。”每次想起往事,母親的眼睛里總是噙著淚水。 到了夏天,氣溫回升,我的體溫又開始升高了。無意中,母親發現只要把我放在水里,我就不鬧了。所以母親就找來一個小盆,當我體溫上來時,就把我放進水里。體溫降下來了,再把我抱出來。由于我自小無汗腺,無痛感,對冷熱沒有感覺,所以,母親無時無刻不“監控”著我的體溫。 除了體溫,最大的擔心還是“脆骨癥”。因為我的骨骼脆如玻璃,稍有不慎就會骨折。一天,我和小伙伴玩時,不巧被伙伴拽了一下,胳膊就掉了下來,當時以為是脫臼,去醫院醫生給我穿了鋁板衣,胳膊算是固定住了,但半年后還沒長好;一天,我自己玩球時,摔了一下就沒再站起來,就這樣不斷地到醫院重復治療,每年至少住兩三次院。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的病情逐漸得到控制。“夏天,母親把我放在大盆里降溫,溫度不退,母親就把我放到水泥地上,再把凍在冰箱里的濕手巾放在我的背上降溫。相比之下,冬天相對好過一點,我凍的直打哆嗦,母親就一層一層地給我身上加被子,用手搓全身,直到熱了為止。” 日復一日,在母親的精心照顧下,我一天天茁壯成長,結婚生子,健康平安,幸福快樂。雖然我的生命中經歷了無數次“暴風驟雨”,但我卻是幸福的,因為我擁有這樣一位默默為我奉獻的母親。 母愛的溫度,一生相伴,永難忘卻。 中秋月圓下的溫馨母愛 文/楊參風 每年的中秋節是合家團圓的日子,可在小時的老家,中秋節卻是忙碌的日子。 小時,家里的地多,中秋節正是收玉米的高峰期,看著碩大的玉米棒子掛在秸稈上,村里的人們恨不得有分身術。因此,很多人就忽略了過中秋節。但勤勞的母親卻堅持過節,不管農忙有多累,她都動手做一桌豐盛的菜。 中秋的夜晚,當月亮從枯樹林里剛升起時,月色透過光禿的枝椏照在匆忙從地里趕回家的母親身上。此時,她來不及片刻放松就扎進廚房里忙著做菜。等我和父親將拖拉機車廂里的玉米卸完后,菜也做好了。她搬來桌子放在院子中間,將菜端上來。每次都是八道菜,其實都是簡單的家常菜,像清炒豆角、涼拌黃瓜,甚至有時是拿月餅、蘋果之類來充數,但依然不影響我們的興致。 此時的月亮已懸掛當空,又圓又亮,皎潔的月色灑滿整個小院。我們一家人圍在桌上,母親會給我和妹妹講嫦娥奔月、吳剛砍樹的故事。雖然每年中秋母親都會講這些故事,但我們依然百聽不厭。那時家里過得相當清苦,母親總是想法子讓我們快樂。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進入叛逆期,開始怨天尤人。那年中秋節,我掰了一天的玉米累得氣喘吁吁,便向母親抱怨,中秋節本是玩樂、享受輕松的時候,城里的人還放假,為何我們越是中秋人越忙?母親意味深長地說:“孩子呀,今年咱們家又大獲豐收,你瞧這滿院的玉米,那是咱們生活的希望,你和你妹妹上學才不用發愁!” 我若有所思,她繼續說:“孩子,雖然我們現在過得很苦,但我們要學會苦中作樂,快樂要自己來找,你想,每到中秋節就是一片豐收氣象,我們的日子一定會好起來的。如果一味怨天尤人只會讓自己更苦惱。”母親的話,讓多年后的我依然記憶猶新。 母親小時受教育少,但她卻有自己的思想。當父親要替換母親做菜時,母親說什么也不答應。她總認為父親做不好,必須她親自做。母親還會說:“孩子們平常就難得吃上好吃的,過節可不能再苦了孩子!”因此,母親不管在地里有多累,哪怕累得腰都直不起來,都要為我們不停地忙碌。皎潔的明月下,母親端出一桌熱氣騰騰、美味可口的飯菜,雖然不是山珍海味,但傾注了母親的片片深情。不管日子多苦,有母親家里就不失歡樂。 現在我雖然離開了父母,擺脫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命運,但在中秋節的晚上,我總回想起明澈的月光下,滿院一片豐收喜悅的景象,一家人其樂融融地圍坐在一起共賞明月。我想,母親就像那輪圓月,雖沒有太陽的熱情,但她給了我最溫馨的母愛。 月餅里的母愛 又是一年中秋至,每當這時,我總會想起童年時代吃過的月餅。在那段經濟困難的歲月里,人口多收入少,每逢過中秋,都是母親用一雙巧手為我們精心制作月餅。那種香甜、酥脆、美味的感覺,現在想起來,依然讓人回味無窮,難以忘懷。 中秋節這一天,母親會早早地和好面,炒好芝麻,將桃仁碾碎后拌上白糖備用。為了給我們解饞,母親還買來豬油渣斬碎放入些韭菜、粉絲。當面發酵好以后,母親先是將其分成大小均勻的塊,接著包入不同的餡,然后用手掌心磨圓、按平,最后放入鏊子上烘烤。 我們站在一旁,眼睛緊緊地盯住鏊子,期盼著月餅快快出爐。一會兒工夫,從鍋蓋的縫隙中透出一絲絲香氣,我們便急不可待地說:“媽,月餅熟了!月餅熟了!”母親說:“這才烙了一面,還要等一會兒。”她掀開鍋蓋,把月餅逐一翻個身,然后重新蓋上鍋蓋。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我們都感到有希望了,便一人拿來一個小盤,準備放月餅。我們看看母親,再看看鏊子,看看鏊子,再看看母親。一條“饞蟲”在心里癢癢地爬著,口水在舌根下慢慢溢出。 鍋蓋終于再次掀開了,香氣頓時彌漫全屋。一個個小月餅金燦燦、黃亮亮、圓鼓鼓,而且皮焦黃焦黃的,煞是好看。我們一個個摩拳擦掌,欣喜若狂,都爭先把小盤伸到母親跟前,母親給我們每人放上一個并囑咐我們:“剛出鍋,太熱,小心燙著!”我們也顧不了那么多,捏住月餅齜著牙吃起來。 母親做的月餅外面酥松爽脆,里面香甜美味,品種多樣,芝麻餡的,桃仁餡的,還有肉餡的,既好吃又可口。很長一段時間內,月餅成了我向小伙伴們炫耀的資本:“你們誰也沒有我家的月餅多,品種全……你們家只有甜的月餅,可是沒有肉做的月餅!”當小伙伴們瞪大了眼睛,羨慕地看著我的時候,我的虛榮心總會得到極大的滿足。 到了晚上,一家人便在院中擺上桌椅,把預備好的西瓜、蘋果、梨等水果用小刀雕成各種月亮的形狀,然后擺上月餅,盛上豐盛的飯菜。就這樣,一家人圍著飯桌,在月光下盡情享用起來。 時光如流水般靜靜劃過,一晃幾十年過去了,歲月的刻刀在母親臉上留下了深深的印痕。當皎潔的月光透過樹影向大地灑下醉人的銀輝,我總會望著夜空中那一輪明月,想起故鄉白發蒼蒼的母親,想起母親在大鐵鍋里為我們兒女們做的月餅…… 埋在心底的母愛 文/楊艷華 在伊拉克的一所孤兒院里,一個八歲的小女孩沒有了媽媽。她幼小的心靈十分渴望母愛,于是,她用粉筆在地上畫了一個媽媽,然后,脫下鞋,走過去,她居然躺在地上媽媽的懷里睡著了。 這是一個遙遠的女孩,卻又那么的貼近我,那么的感動著我,撕裂著我。每當我看到這張照片的時候,總是不由自主的流下眼淚,這張照片也像針一樣刺痛著自己。 母親節是個感恩的節日,對于我來說又是一個勾起我思念的日子,每年的母親節都會碰觸到我心底最柔軟的部分,我不敢過多停留在這種思念里,怕給自己留下更多的傷痛。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上帝造就了一些幸運兒他們都有一個幸福的家,上帝也造就了一些不幸的孩子,他們的家庭要么是貧困無助的,要么是支離破碎的。我一直不明白,世界上有那么多的孩子,為什么要把我安排到一個不幸的家庭里呢?從一歲起我的媽媽就去世了,我一直被寄養在農村爺爺奶奶的家里,在我的記憶里我沒有媽媽的樣子,哪怕是一點模糊的影像都沒有,我沒有媽媽的照片,沒有媽媽的聲音,沒有對媽媽的任何記憶。 對于一個家庭來說沒有了母親就等于沒有了家,缺少了如山的父愛,如水的母愛,我的童年跟其他孩子相比少了很多歡聲笑語。從我記事起我便成了同齡小朋友欺負的對象,每次被打了以后我是多么想撲在媽媽的懷里,但是這對于我來是那么的遙不可及。小時候每當聽見別人親切的呼喊“媽媽”,每當看見別人幸福的依偎在母親懷里,每當看見在媽媽面前撒嬌的孩子,我總會選擇轉身離開,因為這一幕幕情景對于我來說是看在眼里,痛在心底。童年里,我盡管在心里無數次的呼喚著媽媽,但是在眾人面前絕口不提母親。我選擇堅強而倔強的長大,將心底的痛楚深深掩埋。在一帆風順的日子里,也許體會不到母愛真正的含義,但在絕望無路的時候,在受盡委屈的時候,我是多么渴望能得到媽媽的陪伴與安慰,更渴望能有一個溫暖的家可以依靠! 漸漸的我長大了,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從結婚那天起我便有了第二個媽媽--我的婆婆,婆婆是個心地善良、充滿慈愛的人,結婚的那一天,婆婆拉著我的手說:“孩子,你從小沒有媽媽,俺也沒個女兒,打今兒起你就是俺的親閨女。”這十幾年來她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婆婆還是個勤快利落的人,她做的一手好針線活,更做的一手好菜,她操持著整個家卻總是樸實節儉任勞任怨,婆婆為了讓我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去,她辭去了她心愛的兼職工作,主動擔起了照顧孩子,操持家務的重擔,我們互敬互愛的一路走過了十幾個春秋,婆婆用她獨特的方式慢慢彌補著我童年缺失的母愛,我感恩婆婆的寬容、善良,感恩她給了我一個摯愛的丈夫,更感恩她給了我一個避風的港灣。 我現在的生活是甜蜜幸福的,但是越是這樣,我越想念逝去的親人。在這個沒有媽媽的母親節里,是我用盡思念的日子。每年的母親節我都會去媽媽的墳前捧一把新土,送一束鮮花,讓眼淚灑在她身上的泥土里,讓思念留在媽媽墳前的田野里。 遠在天堂的母親啊,您一定看見了,女兒是如何走過的每一步、每一天。您一定能感覺到,女兒對您的想念是一遍又一遍,一天又一天。盡管歲月流失,時光荏苒,但我依然放不下您,我要告訴遠在天堂的您,“謝謝您給了我生命,讓我感受到了世間的溫暖與精彩。媽媽,我們今生無緣相依,來世我還做您的女兒,能讓我有一個親近您依偎您孝敬您的機會,媽媽您聽見了嗎?” >>>更多美文:好文章

1. 從古至今,女人一只手做所有家務是理所當然的,哪怕是為了家庭犧牲一切。如果非要她加個名字,那就叫賢妻良母。 而已婚女性在一個家庭眼里拒絕生孩子是一種怎樣的存在? 一個朋友說她有一個很遠的女朋友,拒絕生孩子。還不如說她沒準備好。 第一次分和諧家庭,是為了孩子。 婆婆說已婚女性不生孩子,但只要雙方提到帶孩子的話題,就不能互相爭論。 她老公說她爸媽都這么大了,享受家里的生活還是有道理的。他們來帶孩子是不合適的。你還不如辭職。在家帶孩子,做點家務比較容易。 但我最好的朋友不會,因為一旦她辭職,她會切斷自己的自由財力,更何況她的生活已經相當僵硬了。 她不想在家里做一個長期與社會脫節的家庭主婦,但丈夫和婆婆都無法理解這種想法,甚至拿她出氣。他們認為女人不考慮家庭,甚至要求離婚。 這幾天我最好的朋友總是哭著找我,問我怎么辦。她說她不想生孩子,只是不想辭職。她希望婆婆和老公幫她干活,婆婆不愿意,老公一直站在婆婆這邊指責她。她就要妥協了。 最后朋友問我,伊娃,你覺得這個怎么樣? 我覺得,即使孩子是女人生的,也應該是雙方共同擁有的。怎么會有人想當然的去做甩手掌柜?既然生孩子是你的要求,那就不負責養? 2. 我記得我有一個同事離職了。離職的原因是沒有人照顧我的孩子。 她結婚的時候,丈夫和婆婆一直催她生孩子。后來她懷孕了,經常自己打車回家。她老公習慣一回家就吃飯,自然照顧不了孕婦。 可能是因為我在家沒好好休息,寶寶早產了。 另一位同事說,從產房介紹她時,婆婆聽到醫生說她生了一個女嬰,立刻崩潰了。 孩子出生后,本來是同意帶給婆婆的。結果婆婆拿了一個月就跑了,說孩子不是哭就是鬧了一晚上,太累了拿不動。 而且她老公重男輕女很嚴重,更別說帶孩子了,連女兒都不會抱她,她帶孩子也很自然。 在生孩子之前,她過得很幸福,經常和朋友一起曬下午茶,和朋友圈的閨蜜一起旅游拍照。生完孩子后,她不僅丟了工作,還長胖了很多,變得蓬頭垢面。 她說平時要做家務,要照顧一個家庭,她已經成了男人。 有些人可能會說,一個已婚的女人可以為她的孩子做一些事情,而不是為她的家人。 但是我想說,女人的生活難道只是為了生孩子和做家務嗎?他們也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而且獨立女性的經濟收入遠高于另一半。 那么為什么所有這些犧牲和努力在很多男人眼里都顯得那么微不足道呢? 3. 前幾天有個媽媽在知乎上回答了一個問題:為什么現在的女生討厭生孩子? 她簡要描述了自己從拒絕生孩子到為家人做出妥協的經歷。同時,在生孩子之前,她向家庭提出了自己的條件,即懷孕期間家務由丈夫承擔,孩子出生后,父母、丈夫、婆婆都要承擔照顧孩子的義務,以保證自己的職業和生活不受孩子出生的影響。 結果呢? 結果兩代人忙著圍著剛出生的孩子轉的時候,吃了不少苦頭。老公抱怨晚上要起床給孩子換尿布。婆婆只買了兩次進口奶粉后,太貴了。她的父母和婆婆整天為撫養孩子說話,吵吵鬧鬧... 一個曾經喜歡孩子的大家庭,再也不想要二胎了。 為什么? 當然不是因為孩子不夠可愛,而是因為養一個孩子不容易。 這位母親因為沒有過多參與“照顧孩子”而被很多直男抨擊說“不負責任”、“不養孩子的女人就該離婚”。 故事中的母親這樣回答: 我覺得我要求的一切都是我應得的權利。我絕不會做任何失去自我,幫助別人的事。當我變成一個黃臉婆,身體臃腫,工作和社會沒有脫節,老公就會嫌棄我,公婆肯定不會站在我這邊。父母肯定會覺得我很不爭氣,孩子也不會想要一個失敗的媽媽。 而且在很多男人眼里,生孩子這么簡單,就涉及這么多問題,那為什么要生呢? 4. 以前經常聽朋友說做人真的很累。想掙錢買房,下輩子投胎做女人就不用那么累了。在家帶孩子就好。多好啊。 后來我就搞不懂,為什么在別人口中聽起來輕松愉快的家庭主婦,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年紀也越來越大了。 后來男人開始嫌棄家里上了年紀的老婆,出軌的人還出軌已經成為社會常態。 而為了孩子失去太多幸福生活的妻子呢?在一個家庭里,這不是犧牲,這是母親的責任。 你做得不好是你的錯。不做,就是道德的淪喪。 在這樣一個男女都需要工作和掙錢的時代,如果一個男人不值得為孩子做母親,那么一個什么都不做,偶爾躺在沙發上和逗逗的孩子在一起的男人就不是一個稱職的父親。 作為男性同胞,我們不會一直指責女性太忙、太無知、不顧全大局。 其實道理大家都懂,但你能為對方分享什么呢? 我害怕。你什么都不懂,總抱怨對方小題大做。

ER188TWEWQ155W

 


踏輕蝦黃厚薑母鴨湯底濃醇心得 》小家庭冬天料理選擇,營養與美味一次滿足踏輕蝦黃厚薑母鴨湯頭清爽濃郁 》打造冬日家庭餐桌,聚餐必備的湯品與主食踏輕蝦黃厚薑母鴨肉質口感分享 》小家庭冬季聚會,餐桌上的料理靈感大公開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w86fffq 的頭像
    w86fffq

    蘇鳳俊的推薦評比好物

    w86fff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